跳到主要內容

爲什麽你會變成吃貨?

爲什麽你會變成吃貨?

从潜意识找“吃货”的原因
    都说减肥需要做到两点,管住嘴迈开腿,可很多人管不住嘴,也不想管住……或者在这条道路上遇见各种问题:为什么和朋友同时看见路边的美食,他没反应我却这么想吃呢?为什么每次看电视剧、追综艺总要抱着吃的不停地往嘴里塞?为什么肚子已经很饱了,还想吃东西?为什么悲伤了、郁闷了都想通过进食来安慰一下自己?
这些问题往往得不到答案,只能说我太贪吃了,或者注定是个胖子!当然,这也是很多人不能成功减肥的原因,即使不断的运动,但还是抵挡不住内心的食欲,久而久之就随它去了,笑称自己是个“吃货”~
其实,我们有时候控制不住想吃,不是因为自己身体真的需要食物,而是受到环境的影响,比如路边的香味、电视里的广告、别人的描述等等。几乎所有人都会受到这些吸引,不同的是,不是每个人都会采取行动,而我们会立即享用美食的原因也经常被忽视。
实际上,这都源于我们的心理因素。饥饿分为“胃饥饿”和“嘴饥饿”,“胃饥饿”吃东西就是为了填饱肚子,并不会引起肥胖;而“嘴饥饿”吃食物其实是为了让心理得到满足,这种一次次的愉悦感会让我们看见了就想吃,不愿意拒绝。
会产生“嘴饥饿”首先源于我们潜意识中对饥饿的恐惧,古代的时候获得食物不容易,一旦看见吃的就尽可能的填饱肚子,熬过饥饿作为储存。现在即使生活中的食物并不匮乏,但是在我们一些人的潜意识中,这些心理倾向依然存在,所以肥胖、或者是节食减肥的人在面对美食时,潜意识中“有机会就吃”的冲动就会浮现出来。
而小时候的很多经验更是会让我们对待美食有不同的态度,其中一点就是认为吃得多可以缓解痛苦。我们小时候肚子饿,心情往往很不好,这时爸爸妈妈给我们准备吃的就是最大的安慰,心情也立刻由阴转晴。所以我们会渐渐地将吃东西与欢乐的情绪连在一起,形成了心里最直接的反应,在长大之后,遇到不开心或者不满足的情况时,我们就会想要吃东西来获得满足和快乐。
而小时候爸爸妈妈对我们的吃饭的鼓励,则会让我们觉得吃的多可以获得别人更高的评价。因为小时候,父母为了让我们多吃饭,经常会这样说“吃得多才是好宝宝,吃完饭妈妈就带你出去玩,你真棒!吃的又快又多......”这样的话会让我们有吃饭的动力,直到成年之后,仍会影响着我们。
这些心理原因才是我们不能减肥的罪魁祸首,也是不断吃东西的原因,既然如此,“心病还需心药医”,我们减肥也要从心理方面入手。坚持积极的心理暗示,常常激励自己,克服食物的诱惑,具体来说,有以下几种方法:
第一,多以肯定的语气鼓励自己。在减肥或者是克制饮食时,你一定要肯定的对自己说“我是一个苗条、健康、精力充沛、能够克制自己的人!”、“我的减肥计划一定能够成功,我可以不吃这些东西。”并且在每跨出一小步、拒绝一个诱惑的时候,都要夸奖自己干的真棒,并给一个小奖励,比如买自己喜欢的小物件。这样的心理暗示和鼓励,都能让你更有兴趣和动力坚持下去!
第二种方法就是控制进食的时间和地点,如果我们常在一个地方吃东西,比如边看电视边吃零食,时间长了就会形成一种习惯,看见电视就想吃东西,不论时间和地点。其实,你可以安排一个固定的时间,固定的地方吃饭,比如每天12点在餐桌上进食,这样不仅对身体好,还能减少对食物的条件反射。
最后呢,就是靠别人的影响。环境能够改变我们,几个人在一起,别人都不想吃东西,我们有时候即使想吃也不好意思。所以,尽量避免自己一个人进食,多和亲朋好友一起吃饭,还可以找一个对自己有影响力的人,让他监督你的饮食。当你看到食物想吃时,他可以给你一杯水或者跟你一起出去散散步,转移一下注意力,与食物隔离开。
看见就想吃,并不证明你是一个天生的吃货,只不过是小时候的饮食习惯造成的,我们所有人都可以战胜它。但是要记住,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心理上战胜自己,在这点上,柠檬相信你,你自己呢?

文:长言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