爲什麽你會變成吃貨? 从潜意识找“吃货”的原因 都说减肥需要做到两点,管住嘴迈开腿, 可很多人管不住嘴,也不想管住…… 或者在这条道路上遇见各种问题: 为什么和朋友同时看见路边的美食,他没反应我却这么想吃呢? 为什么每次看电视剧、追综艺总要抱着吃的不停地往嘴里塞? 为什么肚子已经很饱了,还想吃东西?为什么悲伤了、 郁闷了都想通过进食来安慰一下自己? 这些问题往往得不到答案,只能说我太贪吃了,或者注定是个胖子! 当然,这也是很多人不能成功减肥的原因,即使不断的运动, 但还是抵挡不住内心的食欲,久而久之就随它去了,笑称自己是个“ 吃货”~ 其实,我们有时候控制不住想吃,不是因为自己身体真的需要食物, 而是受到环境的影响,比如路边的香味、电视里的广告、 别人的描述等等。几乎所有人都会受到这些吸引,不同的是, 不是每个人都会采取行动, 而我们会立即享用美食的原因也经常被忽视。 实际上,这都源于我们的心理因素。饥饿分为“胃饥饿”和“ 嘴饥饿”,“胃饥饿”吃东西就是为了填饱肚子,并不会引起肥胖; 而“嘴饥饿”吃食物其实是为了让心理得到满足, 这种一次次的愉悦感会让我们看见了就想吃,不愿意拒绝。 会产生“嘴饥饿”首先源于我们潜意识中对饥饿的恐惧, 古代的时候获得食物不容易,一旦看见吃的就尽可能的填饱肚子, 熬过饥饿作为储存。现在即使生活中的食物并不匮乏, 但是在我们一些人的潜意识中,这些心理倾向依然存在,所以肥胖、 或者是节食减肥的人在面对美食时,潜意识中“有机会就吃” 的冲动就会浮现出来。 而小时候的很多经验更是会让我们对待美食有不同的态度, 其中一点就是认为吃得多可以缓解痛苦。我们小时候肚子饿, 心情往往很不好,这时爸爸妈妈给我们准备吃的就是最大的安慰, 心情也立刻由阴转晴。 所以我们会渐渐地将吃东西与欢乐的情绪连在一起, 形成了心里最直接的反应,在长大之后, 遇到不开心或者不满足的情况时, 我们就会想要吃东西来获得满足和快乐。 而小时候爸爸妈妈对我们的吃饭的鼓励, 则会让我们觉得吃的多可以获得别人更高的评价。因为小时候, 父母为了让我们多吃饭,经常会这样说“吃得多才是好宝宝, 吃完饭妈妈就带你出去玩,你真棒!吃的又快又多......” 这样的话会让我们有吃饭的动力,直到成年之后,仍会...